央视财经评论员:“科创”是个体系,“板”只是结果

央视财经评论员:“科创”是个体系,“板”只是结果
2019年04月13日 05:25 中国经营报

公募基金的下一个二十年,将围绕着养老、科创、智能投资等展开,对此,“养老与基金高峰论坛”4月23日启幕,多位行业大咖齐聚共议未来,思辨如何更好的建设第三支柱养老金、夯实资产管理、支持科技创新!【详情

  “科创”是个体系,“板”只是结果

  刘戈

  进入新千年的第一天,从硅谷回国的李彦宏成立了百度,地址是北大资源楼的两间办公室。仅仅一个月后,2000年2月,两家美国小型VC便联手向百度投资120万美元。此时,百度还没有任何产品,只是确定了研发的方向。

  在硅谷对风险投资机制的了解,让他在一出手时就占尽了先机。2000年的120万美元,差不多已经是中关村众多创业小青年的终极梦想,可李彦宏在开张一个月的时候就拿到了。

  7个月后,2000年9月,首轮投资者拉上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公司DFJ以及IDG入伙,以每股1.04美元购入优先股960万股,融资额为1000万美元。此时,百度的搜索技术研发有所进展,但还没有真正成为产品。2002年,百度的搜索引擎技术基本成熟,产品稳定。2003年百度的用户数量大增,流量比上一年增加了七倍,此时,百度作为一个具有远大市场前景公司的模样才逐渐显现出来。

  2004年6月,Google及DFJ等八家风险投资机构共投资1500万美元买入C系列可转换优先股224.9万股。这是百度的第三轮融资,此时百度的搜索技术已然成熟,已经拥有众多的忠实用户和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并在和投资方的合作中具有了充分的话语权。

  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创造了中国概念股的美国神话。但在当时,百度依然是一家蜗居于中关村理想大厦几个楼层的中小企业,有将近1000名员工。当时我在这家公司采访的时候,只是对宽松的上班时间和办公室氛围十分感兴趣,并没有对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有更高的期待。

  但上市的融资显然给百度带来高速发展的可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的百度是一家市值600多亿美元,年营收1000亿元人民币,拥有40000多名员工的科技型企业。迄今为止,无论从市值、品牌和科技含量的角度衡量,百度一直稳稳占据着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中第一的位置,可以看作是纳斯达克在中国市场背景下成功孕育科技型企业的标版。

  没有早期每一轮恰到好处的风险投资以及在纳斯达克的上市,很难想象赤手空拳从硅谷回归的李彦宏可以打下这样一片天地。

  从某种程度上看,百度的成功靠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但从百度融资上市的过程来说,却是美国科技创业体系下的蛋。从第一笔风险投资开始,到纳斯达克上市都是来自美国的风险投资和美式投资规则。

  这一整套的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构成了美国创新科技型企业生长的关键要素。他打破了以往科技创新主要靠政府直接投入和大公司投资内部孕育的传统模式,开创了千军万马搞科技创新的可能性。也改变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战后,美国诞生了全球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听起来十分官方——叫做“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时任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康普顿多年来一直在推动将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后来他认识到,通过商业而非学术或行政的方式是推动这件事更好的方法,于是他发起成立了ARD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

  1947年,ARD投资了现代风险投资历史上第一家公司——高瓦特电子公司。这家公司是用X射线治疗癌症的,也就是现在治疗癌症常用的放疗技术。这个项目投了20万美元,赚回来180万美元。1957年,ARD投下了风险投资史上最著名的项目——DEC,这是家当时做小型计算机的公司,经过多次并购后,现在已经成为惠普公司一部分了。当时公司投资了7万美元,到1968年上市时获得了几百倍的收益。

  这一投资案例创造的神话,激发了美国的风险投资热潮,至此,风险投资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众多在科技型企业工作的工程师、管理人转行做了风险投资。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的创始人瓦伦丁就是仙童半导体的第一个销售员,他在1972年成立了红杉资本。后来仙童公司的不少人都出来单干,成为风险投资人。

  风险投资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各有所长的众多特点不同的风投公司。他们即“特立独行”又“拉帮结派”,完成一段段的融资接力。

  和国内风险投资掌门人大多来自金融背景不同的是,硅谷早期的风险投资人大多是专业领域出身,他们对技术具有天生的敏感,对技术发展的前景和创始人的技术背景和能力也了如指掌,风险投资人的背景,决定了他们能够在早期发现项目,并能够迅速做出是否投资的判断。这比中国现在的风险投资人普遍是金融出身,和技术远隔十万八千里的情形大不相同。

  与创业者同样技术背景的投资人对产品和项目的理解和金融背景的人短期抱佛脚式学习后的理解通常不会在一个频道上,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得到不同的判断。

  上世纪70年代,基因技术研究突飞猛进,也带来全世界的忧虑和恐慌。与大公司瞻前顾后的态度不同,一些商业嗅觉灵敏、具有远见卓识的投资人看准了转基因技术未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最典型的案例是基因泰克公司,它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生物技术公司。1975年,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年仅27岁的罗伯特·斯万森嗅到了基因重组技术可能带来的商机。他主动找到DNA重组领域的奠基人赫伯·玻伊尔教授,动员他和自己合伙成立一家基因技术公司。一位乳臭未干的风险投资家和一位大科学家的合作,创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行业。

  罗伯特·斯万森,麻省理工化学学士学位和商学院MBA的学历背景帮了他的忙,让他能够有能力搞明白究竟是谁走在了科学研究的前端,同时也能搞明白谁的研究可能产生商业价值。斯万森在要求会见玻伊尔的电话里,只要求对方给自己十分钟时间,但见面他们一口气讨论了三个小时。这次见面之后,斯万森就下定了将自己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决心。第一笔投资是斯万森个人省吃俭用省下来的2.6万美元。

  几个月后斯万森说服了自己的老板,从自己就职的风险投资公司融到了10万美元作为公司研究开发启动经费,投资公司获得了基因泰克25%的股份。又过了9个月,另一家风险资本公司向基因泰克投资85万美元,同样持股25%。与上一次注资相比,每股价格从12.5美分上涨到78美分。而此时基因泰克还没有一个产品问世。

  1978年,基因泰克公司成功合成了生长激素抑制素。这一重大突破虽然离商业化依然遥远,但使学术界和企业界对基因泰克刮目相看,风险投资自然纷至沓来。基因泰克第三轮融资,吸引了95万美元投资,但是这家风险资本公司只得到了8.6%的股份。基因泰克的价值不断上涨。最高法院裁决的生效,让基因重组技术的前景一片光明。

  1980年10月14日,基因泰克公司股票成功IPO并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一家还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产品的公司,这是一家总收入只有900万美元,税前利润仅为30万美元,成立只有四年的小公司,然而它却上市了。基因泰克的股票在上市后的第一个小时,股价就从35美元上涨到88美元,即使在频频创造财富奇迹的纳斯达克,这样的上涨速度都是少见的。实际上,直到1985年,基因泰克公司才真正推出自己的生物医药制品。

  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孵化出一家像样的科技型企业,和中国足球几十年来总是奉献给观众惨不忍睹的成绩有着共同的逻辑——没有形成庞大的基数,没有建立培育体系。而风险投资体系在最基层能够发现并投资创业公司是这一体系的根本基础。如果没有像样的基础,只希望通过或者修订上市的规则或者另开市场来培育出科技型公司是不切实际的。

  就像是在一个没有普及小学、中学教育的地方,希望通过办一所大学来解决人才的问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从社会上招来一帮略识几个字的大龄青年充数,但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永远也不可能被培养成读书人。

  作者为央视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国帅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19 泉峰汽车 603982 --
  • 04-17 运达股份 300772 --
  • 04-17 中创物流 603967 15.32
  • 04-16 拉卡拉 300773 --
  • 04-11 智莱科技 300771 30.2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